科学家们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监测宇宙中的星体,这其中,恒星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对象。但是, 有一个现象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他们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通过近半个世纪监测数据的比对研究发现, 约有800颗恒星星体居然离奇消失了 ,如果太阳系的恒星(太阳)某一天也可能消失,那么对于地球来说将是毁灭性打击。
有科学家甚至提出猜想,或许真的存在 更高等的外星文明 在主宰宇宙星体的命运呢。
天体物理学家们把研究对象按照其尺度由小到大划分成了四个层次,分别是: 行星和行星系,恒星,星系和宇宙。 我们最熟悉的行星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,最熟悉的行星系是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。
小学生就开始背诵的物理知识是太阳系有八大行星:水金地火木土,天王、海王星)。太阳是一颗典型的恒星。
我们所在的星系是银河系,据估算里面存在着 1000亿~4000亿颗恒星 。再继续向外延展, 不计其数的星系分布在无远弗届的宇宙。
当我们在晴朗的夜晚抬眼望去, 漫天的星光绝大部分都是由恒星散发出来的 。而且这些恒星都归属在银河系中。每当这时就觉得古人有诗感慨到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,诚然。
恒星时刻都在自己发光发热 ,一直是科学家们饶有兴趣研究的对象,但是因为它们动辄就是 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 的表面温度,让人们无法抵近。据研究推测,我们每天见面的太阳这颗恒星表面温度接近有6000摄氏度。
就像我们好奇地球的身世一样,我们对于恒星身世的好奇也丝毫不减。虽然 恒星之间距离遥远 ,目前人类还无法近距离探测,但是人类聪明的小脑瓜还是找到了一些其他的间接研究办法。
现代天文学家研究恒星,最主要的途径是 透过恒星的电磁波辐射进行 ,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 哈勃天文望远镜 就是基于此开展工作的。
恒星是由发光等离子体(主要是 氢、氦和其它微量较重元素 )构成的巨型球体。它的内部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氢核聚变反应。
上个世纪初的 赫茨普龙和罗素 两位科学家,通过研究恒星光谱型和光度的关系各自独立创制,给我们整理出了反映恒星演化的 赫罗图。
据图可以发现,大多数恒星组成了一条从左上角逐渐绵延向右下角的序列,这条序列被叫做 主星序,其中的恒星叫主序星 (它们占我们目前能观测到的恒星数量的90%)。主星序表明,大多数恒星都 服从温度越高光度越强的规律。
关于恒星的演化,根据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典型演化过程。如下所示:
我们的太阳属于小质量恒星, 预计50亿年后 ,将变为一颗红巨星,之后它的 内核会继续坍缩, 形成白矮星,外壳变化形成为行星状星云。
经过科学家们测算得知,恒星的质量有一定的范围, 最大不超过150倍太阳质量,最小不低于0.08倍太阳质量。
质量越大,恒星越不稳定 ,因为强大的辐射压力会把恒星的外层大气吹跑;质量太小又很难引起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,导致恒星无法形成。
科学家们认为,恒星内部的氢作为能源是维持主星序的标准, 一旦氢消耗殆尽,恒星就离开了主星序,步入晚年。
话说回来,既然恒星演化过程都是至少数十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漫长时间,那为什么,在过去 半个世纪的短暂时间里居然发现那么多恒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呢?
为此,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猜想,当然其中不乏脑洞大开的部分:
猜想一: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,通过红移现象推测 其它的恒星正在不断远离我们, 因此超出了我们天文观测器的探测范围,不再能捕捉到它们的光谱信息。
猜想二:天文观测技术的理论和天文探测器在不断发展迭代进步,有可能存在 历史的观测数据呈现的误差记录 ,导致无中生有,显示了本不存在的恒星星体。
猜想三:按照前苏联及俄罗斯天体物理学家 卡尔达舍夫提出的“宇宙文明等级”设想。
他提出宇宙中存在更高等级的文明形式的构想,通过将宇宙中文明 利用能量的能力 作为标准, 划分出三个宇宙文明等级, 经过后人完善发展成七级文明等级。
按照这个分类,目前 人类文明等级只相当于0.7级 ,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。
基于此,或许真的有处于第二宇宙文明等级的 外星文明成功制造了戴森球结构体,开发利用了恒星中蕴藏的巨大能量, 导致恒星被“隐藏”起来或者快速陨灭了。
但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?恐怕暂时谁也不能下定论,问题的答案只有留待未来持续不断的探索去佐证了。
恒星自带光热的体质, 它的能源以氢气和氦气的核聚变反应为主 ,而且动辄亿万年的 持续稳定输出 特质对于饱受能源短缺、环境污染、能效低下困扰的人类来说简直是 完美的能源存在。
据初步估算,距离我们最近的这颗太阳恒星每一秒释放的能量就 足够美国这样体量的国家使用500万年。
除了能源利用的启发之外,参照太阳系中因为太阳的存在孕育出了地球这样的有生命的星球,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猜想, 宇宙里浩如烟海的星系中还存在着其它生命,地球并不孤单。
我们在凝望宇宙的时候,宇宙也在凝望地球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餐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